9CaKrnJWhEp作者:徐亦超taiwan.huanqiu.comarticle沈吕巡解读薄瑞光谈“九二共识”:没有替代品能制造同样佳绩/e3pmh1fmg/e3pmh1g6o沈吕巡(左)与薄瑞光(右)交谈(图片来源:中评社)【环球网报道 记者 徐亦超】“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薄瑞光近日接受美国媒体专访,声称“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原本不存在,他当年与汪道涵和辜振甫两位老先生谈话时无人使用此词,辜振甫先生当年是使用“九二谅解”等语。但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现在两岸关系上最敏感也最重要的一个词汇,大陆方面已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是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否承认其存在,影响之大可直接决定大陆是否愿意续与台湾交往。对此,蔡英文上任之后即被撤换的台湾当局前“驻美代表”沈吕巡5日在台湾《联合报》撰文表示,薄瑞光作为美国对台政策运作的代表,他的谈话若真否定了“九二共识”,自然值得注意,然而,事实却并未如此。沈吕巡首先指出,薄瑞光在访谈中已阐明,“九二共识”是2000年由苏起“首先使用”。当时薄已到台北任AlT处长,自然不像之前任驻上海总领事时跟可以“通天”的汪道涵先生相来往,与其谈论“九二共识”。另外,辜振甫先生逝于2005年初,但将“九二共识”作两岸均约定俗成的制式使用,多在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故而辜先生当年使用“九二谅解”而非共识一词,也不难想见。 沈吕巡称,薄瑞光当年不可能与汪辜二老讨论“九二共识”自是当然,但也不足以断言“九二共识”日后不存在;美国国务院几天之后,似也认为有必要澄清,在国务院亚太首席副助卿董云裳接受媒体访问的机会,透过亚太局发言人重申:“美国在‘九二共识’上没有立场;我们将两岸谈判的方程式留给北京与台北。”沈认为,事实上,与其把1992年发生的事称作什么,倒不如探究其实质内涵来得重要。有些历史名词在事发的当时也许还未定下来,要经过事后的发展才名留后世,如已被广泛接受的“七七抗战”,“八二三炮战”,甚至影响台湾颇为深远的“美丽岛事件”等不胜枚举。但形式名称仍极具象征性,美国亦一向避免对“九二共识”采取立场,发表意见,薄瑞光这次受访时也重申:“我们不应该发表意见,两岸要用哪种形式来让他们能够对话,这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美国试图卷入谈判进程或者在到底用哪种形式上发表意见是不合适的。”薄瑞光、董云裳等人近期陆续受访,反映美国对现在两岸缺乏沟通管道的忧虑;套句薄瑞光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幸的”,而“缺乏沟通是陈水扁时期有时令我们感到紧张的事情。”文章指出,为何这段时期薄瑞光、董云裳为何陆续受访,主要原因之一应是美国对于现在两岸关系中止及缺乏沟通的忧虑;套句薄瑞光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幸的”,而“缺乏沟通是陈水扁时期有时令我们感到紧张的事情。”因此,沈吕巡表示,美方非但未“打马”,还极肯定并期盼“马规蔡随”。如果没有“九二共识”,又有什么替代品可在两岸关系上制造同样的佳绩?他又说,以两岸过去兵戎相见半世纪,直至今日“分歧仍多”,找一个“九二共识”,就须八年始得将概念具体化,再经十六年的起伏实践,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今天就算有一个可以替代的新模式或词汇,想求台湾内部的共识,都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何况寻求大陆方面也能有同样的“共识”?最后,沈吕巡也坦诚,以大陆立场目前对蔡英文当局“没有九二共识就没得谈”的强硬,未来民共两党能否找到任何“共识”的魔术字眼(magic word)存在?并以此启动寻求新模式的努力,实在难以乐观。今天如果连美国对两岸关系都已经开始有点紧张,则真正开始该忧虑的,应该是台湾。14676819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xuyichao环球网146768190000011["9CaKrnJWhyH","9CaKrnJWh0s","9CaKrnJWfOP","9CaKrnJWd70","9CaKrnJWb5P"]//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705/09/30/20160705093008548.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沈吕巡(左)与薄瑞光(右)交谈(图片来源:中评社)【环球网报道 记者 徐亦超】“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薄瑞光近日接受美国媒体专访,声称“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原本不存在,他当年与汪道涵和辜振甫两位老先生谈话时无人使用此词,辜振甫先生当年是使用“九二谅解”等语。但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现在两岸关系上最敏感也最重要的一个词汇,大陆方面已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是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否承认其存在,影响之大可直接决定大陆是否愿意续与台湾交往。对此,蔡英文上任之后即被撤换的台湾当局前“驻美代表”沈吕巡5日在台湾《联合报》撰文表示,薄瑞光作为美国对台政策运作的代表,他的谈话若真否定了“九二共识”,自然值得注意,然而,事实却并未如此。沈吕巡首先指出,薄瑞光在访谈中已阐明,“九二共识”是2000年由苏起“首先使用”。当时薄已到台北任AlT处长,自然不像之前任驻上海总领事时跟可以“通天”的汪道涵先生相来往,与其谈论“九二共识”。另外,辜振甫先生逝于2005年初,但将“九二共识”作两岸均约定俗成的制式使用,多在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故而辜先生当年使用“九二谅解”而非共识一词,也不难想见。 沈吕巡称,薄瑞光当年不可能与汪辜二老讨论“九二共识”自是当然,但也不足以断言“九二共识”日后不存在;美国国务院几天之后,似也认为有必要澄清,在国务院亚太首席副助卿董云裳接受媒体访问的机会,透过亚太局发言人重申:“美国在‘九二共识’上没有立场;我们将两岸谈判的方程式留给北京与台北。”沈认为,事实上,与其把1992年发生的事称作什么,倒不如探究其实质内涵来得重要。有些历史名词在事发的当时也许还未定下来,要经过事后的发展才名留后世,如已被广泛接受的“七七抗战”,“八二三炮战”,甚至影响台湾颇为深远的“美丽岛事件”等不胜枚举。但形式名称仍极具象征性,美国亦一向避免对“九二共识”采取立场,发表意见,薄瑞光这次受访时也重申:“我们不应该发表意见,两岸要用哪种形式来让他们能够对话,这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美国试图卷入谈判进程或者在到底用哪种形式上发表意见是不合适的。”薄瑞光、董云裳等人近期陆续受访,反映美国对现在两岸缺乏沟通管道的忧虑;套句薄瑞光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幸的”,而“缺乏沟通是陈水扁时期有时令我们感到紧张的事情。”文章指出,为何这段时期薄瑞光、董云裳为何陆续受访,主要原因之一应是美国对于现在两岸关系中止及缺乏沟通的忧虑;套句薄瑞光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幸的”,而“缺乏沟通是陈水扁时期有时令我们感到紧张的事情。”因此,沈吕巡表示,美方非但未“打马”,还极肯定并期盼“马规蔡随”。如果没有“九二共识”,又有什么替代品可在两岸关系上制造同样的佳绩?他又说,以两岸过去兵戎相见半世纪,直至今日“分歧仍多”,找一个“九二共识”,就须八年始得将概念具体化,再经十六年的起伏实践,才走到今天的地步;今天就算有一个可以替代的新模式或词汇,想求台湾内部的共识,都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何况寻求大陆方面也能有同样的“共识”?最后,沈吕巡也坦诚,以大陆立场目前对蔡英文当局“没有九二共识就没得谈”的强硬,未来民共两党能否找到任何“共识”的魔术字眼(magic word)存在?并以此启动寻求新模式的努力,实在难以乐观。今天如果连美国对两岸关系都已经开始有点紧张,则真正开始该忧虑的,应该是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