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oqD0fjt6V作者:汪小平taiwan.huanqiu.comarticle【史海回眸】“台湾医生”驰援大陆,共筑抗日“生命线”/e3pmh1fmg/e3pmh1g6o【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一起抗日。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创建。这是一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队伍,队伍成员发挥各自特长,在大陆设立医院救治伤病,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他们筹集物资,将生活必需品送到抗日前线;他们还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东南沿海的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建立 台湾义勇队由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创建。李友邦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出生于台北芦洲,那时日本已经殖民台湾地区。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4月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于是在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 李友邦7岁进入学校就读,受到殖民教育屈辱,萌生抗日意识。他曾在学校里和日本同学发生口角,对方骂他是“清国奴”,李友邦气愤回击,言辞犀利。这个时候,有日籍教师从旁边经过,不由分说就朝李友邦脸上来了一巴掌。这一巴掌给少时的李友邦留下深深的屈辱,直到几十年之后,李友邦还在关于台湾革命的书籍中回忆起这段童年经历,称其为终身从事台湾革命事业的一个原因。 长大后,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就读,因不满日本“皇民化”运动,在校期间加入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反日文化团体“台湾文化协会”,并成为骨干。1924年,李友邦与后来成为台湾共产党员的林木顺等人夜袭日本警察台北新起街派出所。事后被学校开除,还被殖民当局追捕。为躲避追捕,李友邦与林木顺等人逃离台湾,来到大陆。 1927年,李友邦以李肇基的名字参加“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宣传两岸革命运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后来“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解散,李友邦只能潜赴杭州继续革命。 1932年,李友邦因“共嫌”被捕入浙江陆军监狱。狱中,他结识骆耕漠等中共党员,积极参与狱中斗争,秘密阅读马列著作,思想深受影响。虽非中共狱中支部成员,但他与诸多共产党员建立了深厚友谊。1937年国共合作后,李友邦重获自由。 1938年夏,李友邦在浙江丽水偶遇骆耕漠,得知骆从事抗日工作,李友邦立即提出组织福建台胞建立台湾义勇队的构想。骆将此事向中共浙江省委报告,省委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指示“从社会宣传活动着手,树起旗帜”,并决定将队伍设于前线金华。省委直接派遣党员张一之协助李友邦进行筹建工作。1939年2月,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省金华酒坊巷正式成立。义勇队内共产党员众多,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还设有“台湾共产主义少年团”。义勇队曾邀请骆耕漠宣讲马列主义经济学与哲学,邀请记者范长江分析国内外形势,邀请爱国人士刘良模教唱抗日歌曲等。队伍中的骨干学习组更是深入学习《论持久战》,阅读《新华日报》党内文献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思想武装后,义勇队成为一支作风朴实、意志坚强的抗日力量。 被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 台湾义勇队及少年团成立后,成员们立即投身各项抗日救国活动。他们发挥所长,有的从事医务工作,为抗日战士和民众救治伤病;有的奔走筹集物资,将生活必需品等源源不断输送到浙江金华等抗日前线;有的凭借精通日语的优势,参与对敌政治工作,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积极发起台湾光复运动,投身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医疗战线,台湾义勇队在东南抗日战场发挥了特殊作用。 抗战初期,日机疯狂轰炸东南沿海各省,金华、福州等城市平民伤亡不计其数。面对饱受战火摧残的同胞,义勇队成员们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少人凭借行医专长,在浙江金华设立诊疗所进行义诊,并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各地救治伤员病患。 为满足战时急剧增长的医疗需求,1939年,义勇队在金华创办了设有小儿科、眼科、咽喉科、妇人科等科室的“台湾医院”。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时,这所医院为解决当地军民医疗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义勇队在浙江衢州增设第二台湾医院,在浙江兰溪增设第三台湾医院。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义务为民众诊治疾病、接种牛痘、检查身体,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 义勇队医生邓东介早年留学日本,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1939年10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在丽水云和县设立第二保育院,收容饱受战争之苦的儿童。邓东介带领部分义勇队医生参与保育院的工作。 彼时,初入保育院的儿童因长期颠沛流离,普遍患有多种疾病,如蛔虫病、疥疮、头虱等,健康状况堪忧。邓东介果断采取措施,要求所有新入院的儿童必须先洗澡、理发,并将脏旧衣物全部煮沸消毒;无论男女,凡生有头虱者一律剃成光头。随后对孩子们进行全面体检,按病情分类登记。 体检结果令人震惊,初入院的280名儿童,患有疾病的种类竟高达400多种,许多孩子甚至同时罹患3种以上病症。面对如此局面,邓东介等“台湾医生”不辞辛劳,日夜照料。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孩子们的各种疾病基本得到根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少年团鼓舞前方将士斗志 义勇队先后创办了《台湾先锋》《台湾壁报》等报纸和刊物,编排了独幕小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大家》《最后胜利》等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少年团则通过写慰问信、讲演、话剧、歌舞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鼓舞前方将士的斗志,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儿童抗战团体。 随着抗战发展,台湾义勇队的规模持续扩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上旬,义勇队先遣部队抵台接管治安,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管重要物资及保障台胞财产安全。 1946年,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在完成抗战使命与光复重任后解散。其历史虽不长,却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汪小平)17545944799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607082988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一起抗日。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创建。这是一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队伍,队伍成员发挥各自特长,在大陆设立医院救治伤病,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他们筹集物资,将生活必需品送到抗日前线;他们还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东南沿海的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建立 台湾义勇队由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创建。李友邦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出生于台北芦洲,那时日本已经殖民台湾地区。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4月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于是在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 李友邦7岁进入学校就读,受到殖民教育屈辱,萌生抗日意识。他曾在学校里和日本同学发生口角,对方骂他是“清国奴”,李友邦气愤回击,言辞犀利。这个时候,有日籍教师从旁边经过,不由分说就朝李友邦脸上来了一巴掌。这一巴掌给少时的李友邦留下深深的屈辱,直到几十年之后,李友邦还在关于台湾革命的书籍中回忆起这段童年经历,称其为终身从事台湾革命事业的一个原因。 长大后,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就读,因不满日本“皇民化”运动,在校期间加入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反日文化团体“台湾文化协会”,并成为骨干。1924年,李友邦与后来成为台湾共产党员的林木顺等人夜袭日本警察台北新起街派出所。事后被学校开除,还被殖民当局追捕。为躲避追捕,李友邦与林木顺等人逃离台湾,来到大陆。 1927年,李友邦以李肇基的名字参加“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宣传两岸革命运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后来“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解散,李友邦只能潜赴杭州继续革命。 1932年,李友邦因“共嫌”被捕入浙江陆军监狱。狱中,他结识骆耕漠等中共党员,积极参与狱中斗争,秘密阅读马列著作,思想深受影响。虽非中共狱中支部成员,但他与诸多共产党员建立了深厚友谊。1937年国共合作后,李友邦重获自由。 1938年夏,李友邦在浙江丽水偶遇骆耕漠,得知骆从事抗日工作,李友邦立即提出组织福建台胞建立台湾义勇队的构想。骆将此事向中共浙江省委报告,省委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指示“从社会宣传活动着手,树起旗帜”,并决定将队伍设于前线金华。省委直接派遣党员张一之协助李友邦进行筹建工作。1939年2月,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省金华酒坊巷正式成立。义勇队内共产党员众多,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还设有“台湾共产主义少年团”。义勇队曾邀请骆耕漠宣讲马列主义经济学与哲学,邀请记者范长江分析国内外形势,邀请爱国人士刘良模教唱抗日歌曲等。队伍中的骨干学习组更是深入学习《论持久战》,阅读《新华日报》党内文献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思想武装后,义勇队成为一支作风朴实、意志坚强的抗日力量。 被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 台湾义勇队及少年团成立后,成员们立即投身各项抗日救国活动。他们发挥所长,有的从事医务工作,为抗日战士和民众救治伤病;有的奔走筹集物资,将生活必需品等源源不断输送到浙江金华等抗日前线;有的凭借精通日语的优势,参与对敌政治工作,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积极发起台湾光复运动,投身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医疗战线,台湾义勇队在东南抗日战场发挥了特殊作用。 抗战初期,日机疯狂轰炸东南沿海各省,金华、福州等城市平民伤亡不计其数。面对饱受战火摧残的同胞,义勇队成员们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少人凭借行医专长,在浙江金华设立诊疗所进行义诊,并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各地救治伤员病患。 为满足战时急剧增长的医疗需求,1939年,义勇队在金华创办了设有小儿科、眼科、咽喉科、妇人科等科室的“台湾医院”。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时,这所医院为解决当地军民医疗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义勇队在浙江衢州增设第二台湾医院,在浙江兰溪增设第三台湾医院。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义务为民众诊治疾病、接种牛痘、检查身体,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台湾医生”。 义勇队医生邓东介早年留学日本,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1939年10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在丽水云和县设立第二保育院,收容饱受战争之苦的儿童。邓东介带领部分义勇队医生参与保育院的工作。 彼时,初入保育院的儿童因长期颠沛流离,普遍患有多种疾病,如蛔虫病、疥疮、头虱等,健康状况堪忧。邓东介果断采取措施,要求所有新入院的儿童必须先洗澡、理发,并将脏旧衣物全部煮沸消毒;无论男女,凡生有头虱者一律剃成光头。随后对孩子们进行全面体检,按病情分类登记。 体检结果令人震惊,初入院的280名儿童,患有疾病的种类竟高达400多种,许多孩子甚至同时罹患3种以上病症。面对如此局面,邓东介等“台湾医生”不辞辛劳,日夜照料。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孩子们的各种疾病基本得到根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少年团鼓舞前方将士斗志 义勇队先后创办了《台湾先锋》《台湾壁报》等报纸和刊物,编排了独幕小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大家》《最后胜利》等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少年团则通过写慰问信、讲演、话剧、歌舞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鼓舞前方将士的斗志,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儿童抗战团体。 随着抗战发展,台湾义勇队的规模持续扩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上旬,义勇队先遣部队抵台接管治安,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管重要物资及保障台胞财产安全。 1946年,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在完成抗战使命与光复重任后解散。其历史虽不长,却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汪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