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LDR4lBl8o作者:陈立非taiwan.huanqiu.comarticle“有罪推定”引发不满,政治迫害争议升温,羁押“拉锯战”,柯文哲再获保释/e3pmh1fmg/e3pmh1g6o【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湾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涉京华城案,8日其以7000万元新台币交保获释,但因台北地检署抗告,台湾“高等法院”撤销裁定。9月15日,台北地方法院重开羁押庭,决定维持交保结果,当日获释。柯文哲案在是否对其进行羁押上反复开庭,加深岛内对台当局实施司法迫害的不满。 “禁见清单”有数百人 台湾联合新闻网15日称,柯文哲因被撤销交保裁定“恢复”羁押禁见状态,先被带往地下一层候审室,再押解上法庭开庭。当天上午8时49分,柯文哲抵达法院,他穿着交保后第一次开庭时的灰色衬衫、黑色西装裤,一下车就面带微笑,并向两旁支持者“小草”挥手、握手、击掌致意,“神情从容看不出紧张”。“小草”高喊“柯文哲,我们都在”和“阿北(意同‘阿伯’,为柯文哲昵称——编者注)加油”等口号。 报道称,法官讯问的重点是关于台湾“高等法院”撤销交保的裁定,认为针对“不得与同案被告、证人有任何接触、骚扰、恐吓或探询案情之行为”的部分,范围不明确,要求检辩双方陈述意见。检察官认为,起诉书证据清单所列的证人及同案被告均须禁止接触。柯文哲委任律师郑深元表示,证据清单上证人有两三百人,需要列明让柯文哲阅览,如果全部都禁止接触,恐违反“比例原则”。柯文哲略带气愤地说,“今天不管做什么,都会成为台湾司法上的案例,检察官要我禁止接触证据清单上的所有证人,用这种手段很恶劣”。出庭后柯文哲表示,民众面对行政机器,显得渺小而无力。 15日上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到台北地方法院声援柯文哲,并前往法院旁听。他强调,法院的羁押条件应合理,一再以不同理由及以心证羁押,已伤害到司法公义与人民对司法的信任。张亚中称,羁押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实际上远远超过一般坐牢。后者往往是经过完整审判程序,证据确凿、罪责明确后,依规定判刑执行;而羁押却是在尚未定罪甚至仍在侦审阶段就剥夺一个人的自由,“这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害,更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冲击”。他说,被羁押者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还往往被禁见,切断与家人、律师正常联系的权利;在社会观感上,等同于先被贴上“有罪”标签。这种制度一旦滥用,就会使羁押沦为“未经审判的刑罚”,比经审判确定刑责还要更严厉、更难以承受。 310万人对案件态度转变 15日,“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最新全台性民调,该民调针对“柯文哲案是否为赖清德当局的政治迫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2%认为是“政治迫害”。和2025年1月柯文哲第三度被收押禁见时的调查相比,同意比例在8个月内增加8个百分点,不同意比例下滑7.9个百分点,以人口数推估,约有310万人在态度上发生转变,同情柯文哲的人数在8个月内增加150万以上,“反映出此案已成为具高度政治张力的司法案件”。 数据进一步显示,过去一年间,表示“非常同意”的比例增加6.5个百分点,“还算同意”上升1.5个百分点,“不太同意”下降3.6个百分点,“一点也不同意”下滑4.3个百分点,显示支持柯文哲的力道持续增强。“台湾民意基金会”认为,柯案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外界质疑是否存在政治追杀,尤其柯文哲身为民众党创办人、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高票落选者,更使整起案件敏感度升高。 谈蓝白未来合作 台湾中时新闻网15日称,柯文哲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着手研究“联合政府”,他9日与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密会时,再度谈到“联合政府”,黄国昌10日在民众党中央委员会要求政策会筹组研究小组,收集各方资料,找到符合台湾可能的实践方案和程序。民众党政策会执行长赖香伶表示,“联合政府”一定与2026年和2028年选举有联动,因为地方政府也可能由跨党派组成,或许可在提名时有默契合作。 国民党“立委”李彦秀表示,若“立法院”没有政党过半,或“行政院”“立法院”多数不一致时,为让政务顺利推动,组成“联合政府”是常态;赖清德坚持要少数执政,不愿跟“在野”沟通,是台湾陷入政治僵局的最大问题。她表示期待民众党成立研究小组,未来蓝白在“国会”也会继续合作。175796508891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797663426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湾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涉京华城案,8日其以7000万元新台币交保获释,但因台北地检署抗告,台湾“高等法院”撤销裁定。9月15日,台北地方法院重开羁押庭,决定维持交保结果,当日获释。柯文哲案在是否对其进行羁押上反复开庭,加深岛内对台当局实施司法迫害的不满。 “禁见清单”有数百人 台湾联合新闻网15日称,柯文哲因被撤销交保裁定“恢复”羁押禁见状态,先被带往地下一层候审室,再押解上法庭开庭。当天上午8时49分,柯文哲抵达法院,他穿着交保后第一次开庭时的灰色衬衫、黑色西装裤,一下车就面带微笑,并向两旁支持者“小草”挥手、握手、击掌致意,“神情从容看不出紧张”。“小草”高喊“柯文哲,我们都在”和“阿北(意同‘阿伯’,为柯文哲昵称——编者注)加油”等口号。 报道称,法官讯问的重点是关于台湾“高等法院”撤销交保的裁定,认为针对“不得与同案被告、证人有任何接触、骚扰、恐吓或探询案情之行为”的部分,范围不明确,要求检辩双方陈述意见。检察官认为,起诉书证据清单所列的证人及同案被告均须禁止接触。柯文哲委任律师郑深元表示,证据清单上证人有两三百人,需要列明让柯文哲阅览,如果全部都禁止接触,恐违反“比例原则”。柯文哲略带气愤地说,“今天不管做什么,都会成为台湾司法上的案例,检察官要我禁止接触证据清单上的所有证人,用这种手段很恶劣”。出庭后柯文哲表示,民众面对行政机器,显得渺小而无力。 15日上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到台北地方法院声援柯文哲,并前往法院旁听。他强调,法院的羁押条件应合理,一再以不同理由及以心证羁押,已伤害到司法公义与人民对司法的信任。张亚中称,羁押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实际上远远超过一般坐牢。后者往往是经过完整审判程序,证据确凿、罪责明确后,依规定判刑执行;而羁押却是在尚未定罪甚至仍在侦审阶段就剥夺一个人的自由,“这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害,更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冲击”。他说,被羁押者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还往往被禁见,切断与家人、律师正常联系的权利;在社会观感上,等同于先被贴上“有罪”标签。这种制度一旦滥用,就会使羁押沦为“未经审判的刑罚”,比经审判确定刑责还要更严厉、更难以承受。 310万人对案件态度转变 15日,“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最新全台性民调,该民调针对“柯文哲案是否为赖清德当局的政治迫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2%认为是“政治迫害”。和2025年1月柯文哲第三度被收押禁见时的调查相比,同意比例在8个月内增加8个百分点,不同意比例下滑7.9个百分点,以人口数推估,约有310万人在态度上发生转变,同情柯文哲的人数在8个月内增加150万以上,“反映出此案已成为具高度政治张力的司法案件”。 数据进一步显示,过去一年间,表示“非常同意”的比例增加6.5个百分点,“还算同意”上升1.5个百分点,“不太同意”下降3.6个百分点,“一点也不同意”下滑4.3个百分点,显示支持柯文哲的力道持续增强。“台湾民意基金会”认为,柯案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外界质疑是否存在政治追杀,尤其柯文哲身为民众党创办人、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高票落选者,更使整起案件敏感度升高。 谈蓝白未来合作 台湾中时新闻网15日称,柯文哲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着手研究“联合政府”,他9日与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密会时,再度谈到“联合政府”,黄国昌10日在民众党中央委员会要求政策会筹组研究小组,收集各方资料,找到符合台湾可能的实践方案和程序。民众党政策会执行长赖香伶表示,“联合政府”一定与2026年和2028年选举有联动,因为地方政府也可能由跨党派组成,或许可在提名时有默契合作。 国民党“立委”李彦秀表示,若“立法院”没有政党过半,或“行政院”“立法院”多数不一致时,为让政务顺利推动,组成“联合政府”是常态;赖清德坚持要少数执政,不愿跟“在野”沟通,是台湾陷入政治僵局的最大问题。她表示期待民众党成立研究小组,未来蓝白在“国会”也会继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