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cIqab3pS2作者:北平锋taiwan.huanqiu.comarticle中秋月满夜,山河向一统/e3pmh1fmg/e3pmh1g6o一年中秋夜,今夜月最圆。谈到月亮,中国人就不得不想到月光诗人苏东坡,他是天上的月,人间的白月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脉脉温情的千古名句正是出自月下的漫步者苏东坡。 台湾美学家、艺术家蒋勋曾说,苏东坡,他很温暖。林语堂先生也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而又温暖地会心一笑。”苏东坡总能给人美好的愿望,不会因为无常而太伤心。《苏轼全诗》共2700余首,咏月诗有300多首,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 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当皓月升起,无论是大陆的繁华都市抑或是宝岛台湾的宁静乡村,亿万炎黄子孙都会停下忙碌的脚步,仰望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期盼和感悟这难得的团圆时刻。在中国人心里,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儿女心灵深处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最美想象。当下,两岸同胞不仅追求家庭的小团圆,还更加期待着全天下中华儿女的大团圆。 对“圆”的向往,早已刻进了中国人的骨血里,成了跨越千年的绵长执念。蒋勋曾说,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碗滚圆的汤圆,盼的是人间烟火里的阖家团圆;七月十五中元节,要怀份圆满期许,念的是对逝去亲人的牵挂安康;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更是要等那轮一年里最皎洁、最圆满的月亮,让心底的思念有处停泊。苏东坡的诗里说过“月有阴晴圆缺”,才知道对圆的向往源自现实的太多缺陷和遗憾,中国人是怀抱着许许多多的残缺去渴望这一年这一夜的月圆。我们中国人,正是揣着这些细碎的、未竟的残缺,才格外珍视中秋这一夜的月色圆满,盼着能借这轮圆月,暂补心里的空缺,也盼着所有“不齐全”的故事,终有一天能圆成“整整齐齐”的样子。 在大陆,每到中秋,人们总会闻到月饼的甜香,有豆沙的、五仁的,还有裹着流心蛋黄的,都是家的味道。傍晚时分,家里的小桌摆上刚摘下的红彤彤的石榴、脆生生的梨,老人给孩子剥着月饼,讲起小时候过中秋的故事,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里就暖”。年轻人忙着给远方的亲人打视频电话,镜头里对着同一轮月亮,说“明年一定回家过中秋”。这场景里藏着中国人的底色:团圆不仅是仪式,更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需求,是“千里共婵娟”的默契,也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最美的时分、最大的浪漫。 台湾的中秋,其实也是如此。全家人围坐赏月、剥柚、博饼、吃烤肉、拜月娘,一起度过美好的团圆时光。可民进党总想着用“去中国化”把这份根脉切断,但月光照过大陆的黄山、西湖,也照过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台湾同胞咬下一口月饼时尝到的甜,和大陆亲人嘴里的甜,是一样的味道。就像80岁的凌峰先生在“湾区升明月”晚会上唱《吾爱吾国》,沙哑的嗓子里满是深情,那句“中国人必然要有家国情怀,对不对!”,不是口号,是家里长辈的叮嘱。台湾同胞正在复苏的家国情怀和中国认同,不是演出来的,是中秋月光下,藏在心里的根又醒了过来。 中国人过中秋,盼的从来不只是家里人的团聚。小团圆的背后,是大团圆的念想。看看世界,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只有中国还没实现完全统一;想想我们自己,哪个家庭中秋盼亲人回家,哪个不是盼着“一个都不能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家里的孩子,不管走了多远,中秋的月亮总会把思念捎过去,总会有人盼着他如期归来、平安回家。民进党说什么“抗中保台”,可台湾民众要的不是“抗”,是和平;不是“分裂”,是团圆——就像老人盼子女回家,是真心实意的牵挂与思念。 中秋的月亮照在大陆,也照在台湾。每个家庭盼的是亲人归巢,全体中国人盼的是山河无恙与团圆,这份“盼”在两岸,都是一样的真切,都有一样的执着。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大道理,是中秋夜递到手里的一块月饼,是视频里说的“明年回家”,是凌峰先生歌声里的“吾爱吾国”。只要这份念想还在,只要我们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两岸的团圆就不会远。就像中秋的月亮总会圆一样,祖国的统一,也一定因为全体中国人的愿望,必然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了,心近了,人们就不会在遥远的距离中,疏忽了关怀,淡漠了真情,忘记了双向奔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清风明月,人间良辰,月圆、人圆、事事圆,山河一统的未来正在走来。 1759744091509责编:赵钰阳环球时报-环球网175974409150912[]{"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一年中秋夜,今夜月最圆。谈到月亮,中国人就不得不想到月光诗人苏东坡,他是天上的月,人间的白月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脉脉温情的千古名句正是出自月下的漫步者苏东坡。 台湾美学家、艺术家蒋勋曾说,苏东坡,他很温暖。林语堂先生也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而又温暖地会心一笑。”苏东坡总能给人美好的愿望,不会因为无常而太伤心。《苏轼全诗》共2700余首,咏月诗有300多首,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 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当皓月升起,无论是大陆的繁华都市抑或是宝岛台湾的宁静乡村,亿万炎黄子孙都会停下忙碌的脚步,仰望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期盼和感悟这难得的团圆时刻。在中国人心里,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儿女心灵深处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最美想象。当下,两岸同胞不仅追求家庭的小团圆,还更加期待着全天下中华儿女的大团圆。 对“圆”的向往,早已刻进了中国人的骨血里,成了跨越千年的绵长执念。蒋勋曾说,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碗滚圆的汤圆,盼的是人间烟火里的阖家团圆;七月十五中元节,要怀份圆满期许,念的是对逝去亲人的牵挂安康;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更是要等那轮一年里最皎洁、最圆满的月亮,让心底的思念有处停泊。苏东坡的诗里说过“月有阴晴圆缺”,才知道对圆的向往源自现实的太多缺陷和遗憾,中国人是怀抱着许许多多的残缺去渴望这一年这一夜的月圆。我们中国人,正是揣着这些细碎的、未竟的残缺,才格外珍视中秋这一夜的月色圆满,盼着能借这轮圆月,暂补心里的空缺,也盼着所有“不齐全”的故事,终有一天能圆成“整整齐齐”的样子。 在大陆,每到中秋,人们总会闻到月饼的甜香,有豆沙的、五仁的,还有裹着流心蛋黄的,都是家的味道。傍晚时分,家里的小桌摆上刚摘下的红彤彤的石榴、脆生生的梨,老人给孩子剥着月饼,讲起小时候过中秋的故事,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里就暖”。年轻人忙着给远方的亲人打视频电话,镜头里对着同一轮月亮,说“明年一定回家过中秋”。这场景里藏着中国人的底色:团圆不仅是仪式,更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需求,是“千里共婵娟”的默契,也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最美的时分、最大的浪漫。 台湾的中秋,其实也是如此。全家人围坐赏月、剥柚、博饼、吃烤肉、拜月娘,一起度过美好的团圆时光。可民进党总想着用“去中国化”把这份根脉切断,但月光照过大陆的黄山、西湖,也照过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台湾同胞咬下一口月饼时尝到的甜,和大陆亲人嘴里的甜,是一样的味道。就像80岁的凌峰先生在“湾区升明月”晚会上唱《吾爱吾国》,沙哑的嗓子里满是深情,那句“中国人必然要有家国情怀,对不对!”,不是口号,是家里长辈的叮嘱。台湾同胞正在复苏的家国情怀和中国认同,不是演出来的,是中秋月光下,藏在心里的根又醒了过来。 中国人过中秋,盼的从来不只是家里人的团聚。小团圆的背后,是大团圆的念想。看看世界,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只有中国还没实现完全统一;想想我们自己,哪个家庭中秋盼亲人回家,哪个不是盼着“一个都不能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家里的孩子,不管走了多远,中秋的月亮总会把思念捎过去,总会有人盼着他如期归来、平安回家。民进党说什么“抗中保台”,可台湾民众要的不是“抗”,是和平;不是“分裂”,是团圆——就像老人盼子女回家,是真心实意的牵挂与思念。 中秋的月亮照在大陆,也照在台湾。每个家庭盼的是亲人归巢,全体中国人盼的是山河无恙与团圆,这份“盼”在两岸,都是一样的真切,都有一样的执着。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大道理,是中秋夜递到手里的一块月饼,是视频里说的“明年回家”,是凌峰先生歌声里的“吾爱吾国”。只要这份念想还在,只要我们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两岸的团圆就不会远。就像中秋的月亮总会圆一样,祖国的统一,也一定因为全体中国人的愿望,必然到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了,心近了,人们就不会在遥远的距离中,疏忽了关怀,淡漠了真情,忘记了双向奔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清风明月,人间良辰,月圆、人圆、事事圆,山河一统的未来正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