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k7Tt taiwan.huanqiu.comarticle台湾十三大原住民族/e3pmh1fmg/e3pmt8n8b全台13个原住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图为花莲县原住民以山猪为标靶,举行全县射箭比赛。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台湾原住民约有48万人,分为13个族。其中阿美族约17万7千多人,为人数最多的原住民族。达悟族定居于兰屿,是台湾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约有3600人。台湾13个原住民族,属山地原住民的有排湾族、太鲁阁族、泰雅族、鲁凯族、布农族、邹族、达悟族等7个。平地原住民的有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卑南族、邵族、赛夏族等6个。明年1月12日新“立委”选举,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将各选出3席“立委”。 台湾13个原住民族各有不同语言,有的差异极大,几乎无法沟通;如撒奇莱雅族与阿美族部落,不同部落之间的沟通,后来反而是靠外来语,像日据时代靠日语,后来则是靠普通话沟通。族群分布上,布农族在中央山脉两侧、南投县仁爱乡与信义乡、海拔1千至2千米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泰雅族多居于台湾中北部山区。太鲁阁族紧邻花莲、台东的中央山脉。邹族主要在嘉义县阿里山附近,高雄县桃源乡及三民乡。排湾族多在屏东县;达悟族则在台东的兰屿岛上。享誉国际的观光圣地南投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是邵族人主要所在。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主要在花莲、台东两县的平地。卑南族分布于台东纵谷南部,强盛时期全族分居8大部落,有“八社番”之名。赛夏族则是在新竹县与苗栗县交界的山区。族群人数较少的撒奇莱雅族,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莲县境内;噶玛兰族则散布在兰阳平原。原住民的社会组织也各有不同,有父系社会如鲁凯、布农、邹族、邵族及塞夏族;也有母系社会如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卑南族,不过随着汉化程度,母系社会里已渐渐有父系社会的家庭出现。泰雅族、太鲁阁族虽属平权社会,但女性自主意识较强。象征阶级身分的颜面刺青、崇尚祖灵、狩猎祭、丰年祭,传统织布等部落型生活方式,是各族群原住民早期的共同生活特征。只是随着社会进化,颜面刺青已十分少见。宗教信仰也随着基督教、天主教及佛教、道教的传入而改变;早期分别职司祭祀、治病、下咒等工作的祭司与女巫,现在也已凋零;就连早期穴居、茅屋、石板建筑、树上房等,现在也都改住水泥屋。至于祭祀活动一直保留,依不同的生活形态,有不同名称。例如海洋民族达悟族有飞鱼祭;赛夏族矮灵祭;善于打猎的布农族有打耳季;太鲁阁族每年7月小米收割后有祖灵祭;排湾族有五年祭、毛蟹祭等等。(范凌志)11967302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佚名环球网119673024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全台13个原住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图为花莲县原住民以山猪为标靶,举行全县射箭比赛。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台湾原住民约有48万人,分为13个族。其中阿美族约17万7千多人,为人数最多的原住民族。达悟族定居于兰屿,是台湾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约有3600人。台湾13个原住民族,属山地原住民的有排湾族、太鲁阁族、泰雅族、鲁凯族、布农族、邹族、达悟族等7个。平地原住民的有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卑南族、邵族、赛夏族等6个。明年1月12日新“立委”选举,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将各选出3席“立委”。 台湾13个原住民族各有不同语言,有的差异极大,几乎无法沟通;如撒奇莱雅族与阿美族部落,不同部落之间的沟通,后来反而是靠外来语,像日据时代靠日语,后来则是靠普通话沟通。族群分布上,布农族在中央山脉两侧、南投县仁爱乡与信义乡、海拔1千至2千米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泰雅族多居于台湾中北部山区。太鲁阁族紧邻花莲、台东的中央山脉。邹族主要在嘉义县阿里山附近,高雄县桃源乡及三民乡。排湾族多在屏东县;达悟族则在台东的兰屿岛上。享誉国际的观光圣地南投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是邵族人主要所在。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主要在花莲、台东两县的平地。卑南族分布于台东纵谷南部,强盛时期全族分居8大部落,有“八社番”之名。赛夏族则是在新竹县与苗栗县交界的山区。族群人数较少的撒奇莱雅族,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莲县境内;噶玛兰族则散布在兰阳平原。原住民的社会组织也各有不同,有父系社会如鲁凯、布农、邹族、邵族及塞夏族;也有母系社会如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卑南族,不过随着汉化程度,母系社会里已渐渐有父系社会的家庭出现。泰雅族、太鲁阁族虽属平权社会,但女性自主意识较强。象征阶级身分的颜面刺青、崇尚祖灵、狩猎祭、丰年祭,传统织布等部落型生活方式,是各族群原住民早期的共同生活特征。只是随着社会进化,颜面刺青已十分少见。宗教信仰也随着基督教、天主教及佛教、道教的传入而改变;早期分别职司祭祀、治病、下咒等工作的祭司与女巫,现在也已凋零;就连早期穴居、茅屋、石板建筑、树上房等,现在也都改住水泥屋。至于祭祀活动一直保留,依不同的生活形态,有不同名称。例如海洋民族达悟族有飞鱼祭;赛夏族矮灵祭;善于打猎的布农族有打耳季;太鲁阁族每年7月小米收割后有祖灵祭;排湾族有五年祭、毛蟹祭等等。(范凌志)